柏杨

更新时间:2024-07-30 06:32

柏杨(1920年3月7日—2008年4月29日),汉族,初名郭定生,后改名郭立邦、郭衣洞。中国当代作家,出生于河南通许县,祖籍河南辉县常村镇常北村。1949年后前往台湾,曾任台湾《自立晚报》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,为海峡两岸的人熟知。

人物经历

柏杨,初名郭定生,后更名为郭立邦、郭衣洞,笔名柏杨,曾用笔名邓克保。1920年,柏杨的父亲郭学忠来到河南通许县任县长,同年3月7日,柏杨在县政府衙门寓所出生,父亲为他取名郭定生,乳名叫“小狮儿”。

柏杨的具体出生日期已不清楚,柏杨的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,而他的父亲郭学忠则根本没有记住儿子的生日。1920年这个粗略的数字,还是他从家人口中偶尔听到的,至于生日,柏杨模糊记得是阴历九月初七,但完全不敢肯定。1949年柏杨来到台湾,办户口的时候,随口报了11月1日为自己的生日。他后来将3月7日认作自己的生日,以纪念在1968年被捕入狱的日子。

1931年,十二岁,进入河南省立第四小学读二年级,入学后不久便发生“九一八事变”。曾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,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,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,曾被教育部“永远开除学籍”。

1933年,因不见容于继母,被父亲送往辉县县立小学,遇到恩师克非,引发阅读兴趣

1937年,“七七事变”,投考河南省军事政治干部训练班。

1939年,与艾绍荷结婚,同年父亲病逝于开封。

1943年,与崔秀英发生感情,共赋同居。

1948年,与友人徐天祥、孙建章在沈阳筹设《大东日报》。

1949年,在上海遇见恩师吴文义,并随其到台湾;同年,进入屏东农业职业学校当人事员。

1953年,与齐永培结婚,平生首篇散文在《自由谈》上刊出。

1954年,在救国团任职。

1957年,在台湾成功大学担任教职,其後因认识就读静宜英语专科学校的倪明华,与其相恋和结婚,被逼辞去所有工作。

1960年,开始以笔名“柏杨”在《自立晚报》撰写专栏“倚梦闲话”。

1961年,开始在在《自立晚报》发表小说《异域》。

1966年他在平原出版社任社长。他的妻子倪明华(诗人)主编《中华日报》家庭版,他负责该版《大力水手漫画》专栏。

1967年,负责为《中华日报》连载的美国漫画大力水手》翻译。

1968年1月13日,因刊出一张漫画,内容是父子两人购买一个小岛,岛上只有他们父子两人,建立一个王国,并由父子两人竞选总统。这幅漫画触怒了台湾当局,定以“侮辱元首”、“通匪”等罪名,于3月4日逮捕了他。这就是震惊当时台湾的“大力水手事件”。被台湾当局被判处死刑,后改判为有期徒刑12年,后又被减为8年。他的一条腿被打折了,视力几乎下降为零。

1969年,倪明华提出离婚要求,柏杨在狱中绝食二十一天,并带走了房产,子女也不肯理他。

1972 - 1976年,囚禁于绿岛感训监狱。但他的意志并不消沉,在狱中坚持完成了《中国人史纲》《中国历代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》《中国历史年表》三部书稿。

1977年4月1日获释,实际被囚禁9年又26天;同年获中国大陆问题研究中心聘书,在《中国时报》开辟“柏杨专栏”。出狱后,台湾当局勒令他约法三章:不准他提往事,不许旧调重弹,不许暴露台湾社会的黑暗,才准他为《中国时报》写专栏。

1978年,与女诗人张香华结婚;同年,韩国邀请柏杨和张香华出席诗人大会,但台湾当局以政治犯不能出境为理由拒绝。

1979年,狱中的著作《中国人史纲》出版。

1982年,与夫人张香华访问泰北金三角地区。

1985年8月,《丑陋的中国人》出版;《柏杨版资治通鉴》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,《中国人史纲》则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。

1988年到西安探望女儿毛毛。

1993年,《柏杨版资治通鉴》全部完成,平装72册,精装36册。

1995年,《柏杨回忆录》完成。

2008年2月24日因肺炎并呼吸衰竭住进加护病房,3月19日转入普通病房,后来又因胃部问题进行“胃造廔”手术,再次住进加护病房,4月12日才转普通病房,以氧气及呼吸辅助器治疗。

2008年4月29日凌晨1时12分,因为肺炎病逝于台湾新店耕莘医院,享寿89岁。

2008年5月17日,依其遗愿海葬,家属将柏杨骨灰撒入绿岛海域,另留部分骨灰择日带回中国大陆安葬,经过遗孀张香华的努力,柏杨部分骨灰于2010年9月12日被安葬在故乡河南新郑的福寿园陵园。柏杨老先生的纪念像,也在此揭幕。“不为君王唱赞歌,只为苍生说人话”,纪念像一旁题着这样的字。

从1950到2004年,十年小说,十年杂文,十年牢狱,五年专栏,十年史学写作,十年人权,有华人处,就流传着柏杨的作品。

主要作品

作品年表

(注:著(译)作名称后括号中为出版公司或出版社名。)

续表

续表

出版图书

创作特点

柏杨创作的特点之一,在于他并不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揭露和批判,而是进一步挖掘现象产生的深层历史文化根源。 在柏杨看来,政治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,“有某一种文化,才有某一种政治,有某一种政治,才有某一种气质。”他曾对“酱缸”一词加以解释:中国北方农村酱缸随处可见,“酱是不畅通的”,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,都像长江大河滔滔不绝,但时间久了,“许多污秽肮脏的东西,像死鱼、死猫、死耗子,开始沉淀,使这个水不能流动,变成一潭死水,愈沉愈多,愈久愈腐,就成了一个酱缸,一个污泥坑,发酸发臭”,“我们的文化”就是这样。 紧接着他又讲道:“中国文化中最能代表这种特色的是‘官场’。 过去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,就在做官。 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‘场’,是由科举制度形成,一旦读书人进入官场之后,就与民间成为对立状态。”这种“以官的标准为标准,以官的利益为利益”的文化,即所谓“酱缸文化”。

人物评价

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李凯:柏杨先生主张要为平民说话,是以批评胡三省王夫之的儒家士大夫(“臣”)立场不足为怪。

历史学家唐德刚有这样一句话:“柏杨的生平,在他呱呱坠地之日始,便构成传统中国社会里一宗标准化的形象——他是受‘晚娘’虐待的一个小孤儿。”

人物影响

对于柏杨及其思想的评价,20世纪80年代就有舆论认为,柏杨的“酱缸”文化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是100个社会学博士都赶不上的,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恰如其分;因为“酱缸”文化观念现在已成为民间批评精神的思想来源之一。德国汉学家马汉茂教授曾经说过,柏杨对现代化中国的民主化所作的努力及雍容坦诚的自我剖析方式,形成了令人欣喜的惊人力量,不但震撼了台湾,也冲击了大陆的青年知识分子,造成一个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全面影响。正是由于柏杨的文化批评、社会批评和历史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力,从1999年以来,台港和大陆的高等学府为此举办过多场有关柏杨思想与文学、史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,从多个层面来分析研究柏杨思想对现代中国文学、文化和社会文明的贡献。而柏杨的自我评价却是:“我只是个游击队员,我只是指出我们的文化和社会病在哪里,却没能力去治病救人。我的敌人很明确,就是‘酱缸文化’。我一直以来的努力,就是希望唤醒人们对自身文化的反思”。

2008年4月29日柏杨先生驾鹤西游之后,台湾音乐人陈升为满怀敬意创作了一首歌曲《柏杨》。

人物故事

乡音不改

柏杨的女儿郭素萍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:父亲喜欢吃辉县的变蛋,喜欢辉县的香米,父亲一直念念不忘。还有,这么多年了,父亲走南闯北,他还是一口家乡话。记得在香港跟父亲第一次见面时,别人听不懂,还要女儿当翻译。再后来,父亲年纪大了,说话口音更重,身边的人都听不懂……

笔名由来

关于柏杨这个笔名,是在当年台湾横贯公路通车前,他曾应邀前往参观及为公路沿途的景致题名,那时最后一站位于“古柏杨”的隧道尚未竣工,他回家后提笔有感,因而用了“柏杨”为笔名,并一直沿用。

不过对柏杨的名字的来源也有另一种说法:柏杨的老家河南多柏树,也多杨树。柏树有鳞鳞的叶子,龟裂深褐的皮色,冰雪长青,树龄可达千年。白杨挺立在深山幽谷之中,风来时哗哗作响,动人心魄。这是柏杨的性格,也是他名字的由来。

很多人提到柏杨时会犹豫究竟念柏杨 (bó yáng)还是柏杨 (bǎi yáng),其实正确的读法应该是(Bó Yáng)。因为台湾还在延续使用繁体字,很多字的读音也在保持着古代的发音,“柏”的古代读音为bó。

亲修族谱

柏杨是河南辉县人,他在上世纪80年代、90年代,都曾回故乡辉县祭祖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他当年回乡时,还帮忙编写过《郭氏族谱》。辉县地处河南省北部。柏杨是辉县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名人,许多年前辉县就为他树立了雕像。

对于两岸,柏杨一直赞成双方沟通交流,柏杨生前曾说,“台湾人与大陆人同文同种,都使用的是华文,都是中国人”,“希望大陆的同胞多来台湾走走,能对台湾增加好印象;希望台湾的人也多到大陆去看看,增加对大陆的好印象,这样,情况就会慢慢好起来。等我病好了,我还想回大陆呢”。

五次婚姻

柏杨先后有五次婚姻,育有二子三女:发妻艾绍荷是父亲为柏杨在老家河南结的亲,生一女郭素萍;1943年流落重庆时柏杨与崔秀英相识,生一女崔渝生(乳名毛毛);来到台湾后,先与齐永培成家,生两子郭本城和郭本垣;后与倪明华成家,生一女郭本明(乳名佳佳);柏杨最后的一次婚姻是在1978年,与小他20岁的女诗人张香华结合,双方各有子女,携手走过30多年。

后世纪念

柏杨日,即1993年3月7日。1968年3月7日,柏杨在台湾被捕入狱。远流董事长王荣文先生就定1993年3月7日为“柏杨日”。

免责声明
隐私政策
用户协议
目录 22
0{{catalogNumber[index]}}. {{item.title}}
{{item.title}}